【党史中的诚信故事】何叔衡:行无愧党享威声
![](/upload/ueditor/image/20210628/16248418414842573.png)
何叔衡创造了多个纪录:年纪最大的师范学生、年纪最大的新民学会会员、年纪最大的一大代表、苏维埃红色政权首任“大法官”、一大代表中最早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。最终,他践行了“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”的铮铮誓言,也正是他“只望活的人要真活,不要活着还不如死”的人生观的终极体现。
![](/upload/ueditor/image/20210628/16248418952053556.jpg)
1876年5月27日,这天正是端午节,何叔衡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黄涓乡杓子冲一个农民家庭。7岁起就看牛、砍柴、割草、干家务活。由于家境贫寒,经常揭不开锅。一天,何叔衡放牛回来吃饭没吃饱,满怀期待地说:“吃饭要是像牛吃草那样能放肆吃就好了。”父亲何绍春听后说:“你长大了像牛一样做事,一定会吃得饱的。”这句话深深地印入了少年何叔衡的脑海,他在以后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时刻体现出了牛的品格与特性。
1902年7月,何叔衡遵从父命,到县城参加科举考试,考中秀才。县衙让他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官吏,他却深感“世局之汹汹,人情之愦愦”,激愤于衙门黑暗腐朽,拒不到任,甘愿在家种田、教私塾。
1913年春,37岁的何叔衡考取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,翌年合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,他成为该校年纪最大的学生。在第一师范学习期间,何叔衡积极参加青年人的活动,结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“忘年之交”——毛泽东。虽然毛泽东比何叔衡小17岁,但何叔衡为毛泽东超群的见识和气魄倾倒。
1921年7月23日,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。毛泽东和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参加。大会期间,会场突遭巡捕搜查,代表们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,完成了中共一大议程。
![](/upload/ueditor/image/20210628/16248419714063642.jpg)
一大闭幕后,8月中旬,何叔衡同毛泽东回到湖南。10月,何叔衡与毛泽东主持组建中共湖南支部,何叔衡任支部组织委员。中共湖南支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省级党组织。它的成立,使湖南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。
1922年5月,中共湖南支部改为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,领导了湘区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。1925年11月,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改称中共湖南区执行委员会,1927年5月正式改称中共湖南省委员会。
1927年5月21日,长沙“马日事变”发生,何叔衡在宁乡听到消息,没有畏缩躲避,反而以赴汤蹈火的勇气直奔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长沙寻找党组织,继而前往上海,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,坚持秘密斗争。拜别妻子袁少娥奔赴上海后,他再也没能回到家乡。
1928年5月底,何叔衡受党组织派遣经哈尔滨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并在俄学习。1930年7月,何叔衡从苏联学习回国后,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,任秘密救助遇难同志的全国互济会负责人,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。
1931年11月,中共中央决定让何叔衡转移到中央苏区江西瑞金去。在瑞金,他曾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,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、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、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,因厉行法治,深受人民群众爱戴,被誉为“苏区包公”。
1935年2月14日在转移到福建长汀时,他不幸壮烈牺牲,实践了生前“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”的誓言,时年59岁。
1937年,全面抗战爆发,何叔衡的女儿何实山、何实嗣姐妹辗转来到延安,却没有见到自己日夜思念的父亲,谢觉哉老泪纵横地告诉她们,何叔衡早在两年多前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就不幸牺牲。
最终,“忘家客”仍未归家。他的火种却已回来了,所携着的火种汇入革命热浪,连同躯壳燃起的熊熊烈焰,将天地换了个新!如若他得见今日之中国,当知风雨停息、夙愿已成,游子可归矣!
(节选自人民政协报)